“趴睡寶寶”獲救了,!多學科團隊為2月大寶寶重建“生命氣道”
編者按:2021年,海南省人民醫(yī)院作為自貿港醫(yī)療改革的先鋒,,以刀刃向內的魄力開啟綜合改革,。落地四年來,醫(yī)院實現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式蛻變,。曾經需要跨海求醫(yī)的疑難重癥,,如今百姓在家門口即可得到救治。這場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改革,,讓“大病不出島”從民生承諾化作觸手可及的生命守護,。
即日起,醫(yī)院將逐步推出【大病不出島】系列報道,,全景式展現改革攻堅的成果,。
近日,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收治了一例先天性喉軟骨軟化及舌根囊腫患兒,,經新生兒科,、小兒內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協作診療,患兒呼吸道完全暢通,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體重增加,,手術后2周平安出院。
出生時體重僅有2公斤,,只能“趴著睡”
小童(化名)出生時體重僅有2公斤,,自出生起就面臨重重危機——呼吸急促、困難,,在新生兒科治療半個月后,,癥狀非但未緩解,反而持續(xù)加重,。即使在經鼻吸氧支持下,,仍出現明顯三凹征,每次吸氣都伴隨特征性的呼嚕聲或雞鳴音,。最令人揪心的是,,這個脆弱的小生命只能趴著睡才能維持呼吸。
新生兒科迅速啟動多學科會診,,兒科主治醫(yī)師李煥龍第一時間為小童施行了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檢查發(fā)現小童的喉部軟骨軟化,吸氣時聲門上部軟組織向喉內塌陷,,引起氣道阻塞,。
“這是典型的喉軟化癥,嬰幼兒常見的喉部先天性畸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yī)師蔡飛解釋,,多數患兒癥狀較輕,隨著喉軟骨自然發(fā)育,,問題會逐漸改善。
然而小童卻再次遭遇了不幸,。半個月的觀察期內,,他的呼吸困難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持續(xù)惡化,。纖維支氣管鏡檢顯示,,會厭組織塌陷程度加劇,已完全遮蔽聲門,,幾乎將氣道堵得嚴嚴實實,。眼看著小童每一次呼吸都變得愈發(fā)艱難,心急如焚的父母再次找到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yī)護團隊,,希望盡快開展手術治療,。
對于小童這樣的新生兒,該手術難度大、術后并發(fā)癥多,。“之前幾乎沒有為這么小的孩子開展喉軟化癥手術,。”為了解決孩子呼吸困難等問題,蔡飛慎之又慎,,多方查閱資料,,為手術做了充足的準備。
先天性喉軟骨軟化癥又稱先天性喉軟骨發(fā)育不良,,重度喉軟化癥患兒可伴有呼吸及喂食困難,、胃食管反流、發(fā)紺,、肺動脈高壓或肺心病,,甚至窒息死亡。
在出生不足2月的新生兒身上經鼻插管
隨后,,該院立刻組織新生兒科,、小兒內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集合多學科力量確定手術方案,。
然而,,手術開始得并不順利。在給小童實施麻醉的過程中,,麻醉科就遇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
麻醉團隊為手術成功建立“生命通道”
由于手術操作位于舌根及會厭,經口插管會影響手術操作,,只能經鼻插管,,但在年齡不足2個月、手術體重僅有3公斤,、氣管直徑只有3毫米的嬰兒身上采取經鼻插管,,難度不言而喻。此外,,由于患兒因呼吸困難而長期俯臥,,而插管時必須以平臥方式進行,體內肺氧儲備少,,極易造成缺氧窒息,。一系列接踵而來的挑戰(zhàn)讓麻醉科副主任王志華意識到“必須爭分奪秒建立氣道!”
“小童生長發(fā)育遲緩,,其鼻腔通道狹小,,鼻腔黏膜薄,,普通導管經鼻氣管插管時可能會損傷鼻黏膜導致出血。”王志華與麻醉成員討論后及時調整策略,,最終采用了收縮鼻黏膜,、潤滑鼻孔以及導管加溫軟化塑形等方式,小心翼翼地將導管穿過有生理彎曲的鼻腔,,其間未造成任何出血損傷,。
在管子順利進入鼻腔后,小童聲門左側的一個巨大囊腫,,再次給麻醉團隊潑了一盆冷水,。
“這個囊腫很大,像一個小氣球一樣從會厭根部掛下來,,正好擋住聲門的位置,,完全遮擋住了喉鏡的視線。”經過多番調整,,麻醉團隊終于在右側發(fā)現了狹小細窄的“生命之門”——聲門,。就當所有人為找到聲門而高興時,王志華卻通過喉鏡發(fā)現小童的聲門過高,,管子無法通過自然的角度送入氣道,。“平時我們用的經鼻插管鉗對這個小嬰兒來說實在太大,放進嘴巴都困難,,更別提用鉗夾氣道導管送入氣道,。”王志華隨即指導康文越主治醫(yī)生通過不斷調整患兒體位,以及使用Sellick加壓手法,,采用提前準備好的耳鼻喉器械,,最終將導管調整到與聲門的理想角度。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yī)師蔡飛為患兒做手術
最終,,在麻醉團隊及手術室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患兒成功完成氣管插管,全程保留自主呼吸,、全程無缺氧,,為手術建立了可靠的生命通道!
隨后,,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治醫(yī)師蔡飛根據術前治療方案,,在手術顯微鏡下切除了并發(fā)的舌根囊腫,,隨后在指甲蓋大小的會厭上進行部分消融及顯微縫合,,改變會厭形態(tài)。
“是你們,,讓我們打消了出島的念頭,!”
約1個半小時后,,整臺手術順利完成??紤]到小童呼吸道較為脆弱,,手術后立即拔管可能會引起呼吸道水腫、感染,,王志華建議先保留氣管插管,。手術后第5天,小童的氣管插管被拔出,。2周后,,小童的呼吸通道已完全通暢,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呼吸,、喝奶,,再也不用“趴著睡”。5月10日,,小童在新生兒科住院2個多月后平安出院,。
小童父母表示,雖然也有考慮過出省治療,,但在再三考量下,,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在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是海南省人民醫(yī)院完備的治療方案,、醫(yī)護團隊的耐心溝通以及多學科的綜合診療實力,,讓我們最終打消了出島就醫(yī)的念頭。”
此次該院多學科團隊成功完成省內首例獨立開展的低齡低體重患兒氣道手術,,突破了該領域的技術瓶頸,。通過MDT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不僅填補了省內技術空白,,更標志著該院新生兒危重癥救治能力實現質的飛躍,,將全省新生兒專科救治水平推向新高度,!
(原標題:“趴睡寶寶”獲救了,!多學科團隊為2月齡寶寶重建“生命氣道”)
【責任編輯:趙康麗】
【內容審核:孫令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