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滿滿民族風 項項皆精彩
2019年9月16日,,這是在海南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史上注定濃墨重彩的一天——海南省代表在河南鄭州接過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旗,,宣告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將在海南舉辦,,全省百姓歡欣鼓舞,,期待盛會的到來。
2024年10月22日,,運動會迎來了倒計時一個月的重要時刻,。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別具民族特色的競賽項目吧,。
花炮
花炮又稱“搶花炮”,,是流行于廣西、貴州,、云南,、湖南等地的一項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傳統的搶花炮不限人數,、隊數,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無邊界限制,,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娛樂性,,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每年農歷三月三或秋收后,廣西,、貴州等地以村寨為單位進行搶花炮比賽,,稱為“花炮節(jié)”。2021年搶花炮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花炮是一個直徑14厘米的彩色圓形餅狀橡膠物,,外圓呈輪胎形,厚約2.5~3厘米?;ㄅ诒荣愑蓛申犨M行,,每隊上場8人,在長60米,、寬50米的場地內,,由拿到花炮一方的運動員通過奔跑、傳遞等方式擺脫防守,,將花炮投入對方花籃得分,;防守一方則以攔截、搶斷等技術反搶,,阻止對方得分,。在規(guī)定40分鐘比賽時間結束時,得分多者為勝隊,。
珍珠球
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源于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等地的采珍珠生產活動,。當地群眾會將采上來的蛤蚌直接入筐,或在船上將蛤蚌扔到岸上的筐里,,拋得準,、接得準能夠極大地提高采珠速度。2008年珍珠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的珍珠球項目是經過加工整理形成的對抗性,、競爭性和趣味性極強的球類運動,基本技術和比賽方法與籃球類似,,也被稱為“移動籃筐的小籃球”,。比賽場地長28米、寬15米,。每場比賽由兩個隊參加,,每隊上場7名隊員,進攻方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拍,、滾、運,,目的是向抄網投球并得分,。防守方阻止對方獲得球并得分。每隊有1名持抄網隊員在得分區(qū)試圖抄中本方隊員投射來的球,。封鎖區(qū)內有2名防守隊員用球拍封擋,、攔截進攻隊員投射的球,。全場比賽30分鐘,以比賽結束時得分多者為勝,。
木球
木球起源于寧夏,,由青少年放牧時的“打籃子”“趕毛球”演變而來,也稱為“牧球”,。木球運動,,既保留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趕毛球的動作,又富有一定的競爭性和對抗性,,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木球球體長9厘米,圓周長18厘米,,球體兩端呈半球形,,中間為圓柱體。比賽場地需為平整,、無障礙的長方形土地或人造草地,,長40米、寬25米,。參賽兩隊每隊出場5人,,每人手握長70厘米的木質或非金屬擊球板,運用傳球,、接球,、運球和擊球射門等技術,避開對方防守,,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同時隊員們需用搶斷等防守技術,,阻止對方得分,,比賽以最終得分多者為勝。
蹴球
蹴球,,原稱“踢石球”,,也被稱為“腳下斯諾克”,是我國一項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關于踢石球,,在古典名著《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有過這樣的描寫:“焙茗往東邊二門前來,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這里寫的踢球,,即踢石球,。
蹴球比賽場地為長、寬均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地面,,比賽用球為硬塑實心球,,直徑約10厘米,,重量約1千克,有紅,、藍兩色,,分別標有1、2,、3,、4號。按照競賽規(guī)則,,雙方運動員用腳底“蹴”球,,使球通過腳底向前移動,依據所“蹴”之球碰擊對方或本方球的情況計算得分,,以任意方先達到或超過規(guī)定分數決定勝負,。
毽球
毽球運動是在我國民間踢毽子游戲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民間踢毽起源于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毽子多用銅錢、雞羽,、布,、皮等材料手工制作,花樣很多,,其游戲方式有各種踢法,、跳法、承接法,、旋轉法,、觸弄法?;τ?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毽球比賽規(guī)則類似排球、羽毛球,,球網高度男子為160厘米,,女子為150厘米。毽球的基本動作是盤,、磕,、拐、蹦,,有前踢,、后踢、內踢,、外踢,、倒踢,、頭頂、胸觸等幾十種踢法,。目前毽球比賽設置有男子三人毽球,、女子三人毽球、男子雙人毽球,、女子雙人毽球四個單項,。
龍舟
龍舟源于民間龍舟競渡,是中國傳統體育活動,。關于龍舟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紀念戰(zhàn)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之后逐漸傳播到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賦予了龍舟競渡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龍舟活動表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十余個項目與龍舟息息相關。
龍舟運動是一項集眾多劃手依靠單片槳葉劃槳作為推進方式,,運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劃水,,推動舟船前進的運動。標準龍舟配備有龍頭,、龍尾,、鼓、舵,。龍舟比賽通常設有2~8條賽道,,以最接近終點裁判塔的賽道為第一道,其余賽道以此類推,。每條賽道寬9~13.5米,,水深不低于3.5米。比賽時,,每支隊伍都需配有鼓手1人,、舵手1人,,劃手20人(小龍舟項目10人),,替補隊員2人。參賽各隊在各自賽道內同時起航,,以龍頭最前沿到達終點先后順序決定名次,。
獨竹漂
獨竹漂是發(fā)源于貴州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種民間技藝,原是當地人的水上交通工具,,后逐漸發(fā)展為當地各族群眾的娛樂,、比賽項目,。赤水獨竹漂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獨竹漂是一項由運動員赤足站立在漂浮于水面的單棵竹子(或形似材料)上,,利用手中的劃桿劃水使其前進,,以同等的距離內所用的時間多少決定名次的運動項目。獨竹漂是一項具有技巧性的水上項目,,可進行技能表演,,又可進行競速比賽,集健身,、娛樂為一體,,具有較強的競技性、觀賞性和娛樂性,。
秋千
秋千,,俗稱“蕩秋千”,流行于我國東北,、中南,、西南等地區(qū),具有悠久的歷史,。漢武帝時,,宮中的蕩秋千風氣極盛,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后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秋千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秋千
秋千場地需為長方形土地或草地,長20米,、寬8米,,場地上距地面15米高的空間內不得有任何障礙物。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秋千比賽按體重級別,,分為高度比賽和觸鈴比賽,,每種比賽方法又包括單人和雙人比賽。運動員在秋千架上試蕩,,以盡可能少的預擺次數達到領先他人的高度或觸鈴次數,。
射弩
射弩流行于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等地,。在古代,,是人們用作謀生,、狩獵的工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逐漸成為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
射弩場地應平坦、開闊,,室內外均可,,長度不少于30米,場地周圍需設置安全警戒標志,。比賽距離20米,,為發(fā)射線至靶面之間的垂直距離。比賽項目有傳統弩和標準弩的個人和團體賽,,姿勢分立姿和跪姿,,分資格賽和決賽兩個階段。其中,,標準弩重量不得超過3.5公斤,,長不得超過80厘米;傳統弩應為手工制作,,重量和弩身長度不限,。握弩手勢均為無依托,就是指弩身不得直接或間接接觸身體其他部位,。以現場所判定的環(huán)值為最后成績,,團體賽成績按各隊所有參賽人員成績之和累加計算。
陀螺
陀螺又稱“打陀螺”“打老牛”,,在云南,、貴州、湖南,、廣西,、福建等地開展較為廣泛。陀螺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灰土風嶺發(fā)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
陀螺
陀螺是一項兩隊在比賽場地上,,從守方旋放陀螺開始,,由攻方將自己的陀螺拋擲,擊打守方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比賽場區(qū)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賽場區(qū)內旋轉的時間更長的比賽項目,。比賽只計攻方得分,以當場比賽的累計得分決定該場勝負,,得分多的隊為獲勝隊,。比賽一般采用非金屬平頭陀螺。鞭由鞭繩,、鞭桿組成,。鞭繩不得用金屬材料制作,其粗細不限,,鞭繩長度男子為6米,,女子為5米,鞭桿長度不超過0.6米,。
押加
押加又稱“大象拔河”,,是一種趴著拔河的體育項目,在西藏等地廣為流傳,。押加比賽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來源于牛拉犁時奮力向前的勞作過程。每逢節(jié)假日或農閑時,,在牧場或田間,,人們常常把背帶或腰帶連在一起,以游戲的形式練習或進行比賽,。押加不是單純比拼絕對力量或體重優(yōu)勢的項目,,耐力、體能分配策略和動作技巧也十分重要,。
押加比賽運動員按各自體重參加規(guī)定級別的比賽,,比賽是由2名運動員在比賽場地上,將一條長綢布帶做成的圓環(huán)分別套于頸部(帶子從兩腿間通過),,四肢著地并背向對方,,向自己的前進方向用力,以一方將置于兩者之間的墜條拉過自己一側的決勝線為勝利,。
高腳競速
高腳競速又稱“高腳馬”,,也叫“騎竹馬”,流行于湖南,、湖北,、貴州、云南,、廣東等地,,原本是當地群眾在地面積水的雨季代步、涉水過淺河的工具,,也可作為在海邊涉水撈蝦撈魚的工具,。
高腳競速
高腳競速運動是由運動員雙手各持一桿,同時腳踩桿上的踏鐙,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的時間多少決定名次,。高腳競速與普通的田徑跑步不同的是,田徑跑步是伸右手,,出左腳,,而高腳競速是一根竹竿上面綁了腳蹬,不僅運動員的腳要踩在腳蹬上,,而且在跑步過程中手也要握住竹竿,,是順步跑,再加上竹竿比較細,,接觸點比較小,,因此這項運動對運動員的靈活性、協調性和平衡性有較高的要求,,這項手腳并用的競賽項目也因此極具觀賞價值,。
板鞋競速
板鞋是西南地區(qū)普遍使用的一種生活用具,即用兩塊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稱之為“板鞋”,。相傳明代嘉靖年間瓦氏夫人為了培養(yǎng)士兵的集體觀念,以求步調一致,,命人根據木屐樣子做成長木鞋,,令3人或6人一組共穿一雙長木鞋統一步伐齊步跑。經過長期訓練,,士兵素質大大提高,,所向披靡,挫敗倭寇,,立下大功,。
板鞋競速
板鞋競速是由多名運動員一起將足套在同一雙板鞋上,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的時間多少決定名次,。競賽項目分為男子三人板鞋、女子三人板鞋和三人板鞋混合接力,。板鞋競速是一項集群眾性,、娛樂性、競技性于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其主要特點是運動時所有人需齊心協力,,步調一致,才能保證行走靈活,,協調自然,,具有很強的體育性和觀賞性。
民族武術
中國武術在國際上被稱作“功夫”,是由踢,、打,、摔、拿,、擊,、刺等動作構成的攻防格斗技術,,按照一定的運動規(guī)律組成套路和對抗兩種方式,。武術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用以鍛煉身體和自衛(wèi)的一種技能,被視為中華文化之精粹,,又稱國粹,。民族武術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狩獵或戰(zhàn)爭中發(fā)展起來的,,有著鮮明的傳統文化特性。先民們最初習武是為了對抗兇猛的野獸,,以求得自保,,后來武術又成為了一種軍事技能,現在民族武術已經集健身和表演功能于一體,。
民族武術
民族武術比賽項目包括拳術,、器械、對練三種,,分為男子組和女子組,。傳統拳術分為:一類(形意拳、八卦拳,、八極拳),;二類(通臂拳、劈掛拳,、翻子拳),;三類(地趟拳、象形拳),;四類(查拳,、華拳、花拳,、炮拳,、洪拳、少林拳等),;其他類(除一,、二、三、四類以外的各種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拳種),。傳統器械分為:單器械,、雙器械、軟器械,。
民族式摔跤
摔跤運動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民族式摔跤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因時因地因習俗而形成,,是中國各地區(qū),、各民族開展的所有摔跤活動形式和規(guī)則體系的集合。民族式摔跤具有嚴格的技巧與規(guī)則,,將生活與生產,、競技與娛樂相結合,同時具有強身健體,、增進情感交流的作用,。
民族式摔跤比賽通常設有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維吾爾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絆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鮮族式摔跤)六種,。
民族馬術
民族馬術是各族群眾廣泛喜愛的一項重要體育活動。在我國,,養(yǎng)馬,、馴馬、騎馬已有數千年歷史,,最初用于交通,、打獵、作戰(zhàn),,后來逐漸融入日常生活,,演變?yōu)榇蠹蚁猜剺芬姷倪\動項目。
民族馬術
民族馬術包括民族賽馬,、跑馬射箭和跑馬拾哈達三類,。
民族健身操
民族健身操是將現代體育健美操的編排原則、運動路線等要素與民族傳統舞蹈精髓深度融合的體育項目,,除具備健美操的一般特性外,,服裝、動作編排,、音樂選配等方面都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
民族健身操根據其目的與任務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推廣類,、表演類、競技類,。推廣類民族健身操以健身為目的,,面向大眾且強度、難度較低,,可以通過全面的身體活動提高有氧代謝能力,,增強體質,為社會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的人選用。表演類民族健身操以展示與觀賞為目的,,同時介紹,、推廣,、傳播和帶動民族健身操的發(fā)展,,豐富人民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競技類民族健身操以競賽為目的,,有特定的競賽規(guī)則和評分方法,,動作有一定難度,對參賽者的身體素質,、技術能力和藝術表現力有較高要求,,是全面展示人體健、力,、美的競賽項目,。
攀椰競速
攀椰競速源于海南當地群眾爬樹摘椰子的生活勞作場景,后來發(fā)展為海南民族民間喜聞樂見的“摘椰子”比賽活動,。該項目極具海南地方生產生活特點和海南民族特色,,是一項集趣味性、娛樂性,、競技性為一體的體育活動,。
攀椰競速比賽要求運動員在9米(女子為7米)的天然椰子樹或人工制作的仿真椰子樹上進行攀爬,參賽選手自選攀爬姿勢,,爬到椰子樹頂端并觸碰計時按鈴,,用時最短者獲勝。
2024年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首次將攀椰競速列為競賽項目中的增設項目,。攀椰競速項目注重考驗運動員的攀爬技巧、體能耐力和核心力量,,以攀爬向上,、不斷進取的姿態(tài),,展現力爭上游、拼搏不息的精神,。
(原標題:滿滿民族風 項項皆精彩)
【責任編輯:謝鎮(zhèn)蔚】
【內容審核:孫令衛(wèi)】
相關閱讀/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