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臘八粥,,它還有一個名稱,,叫“七寶五味粥”
數(shù)九寒冬,寒氣逼人,。但是臘八節(jié)里的一碗熱粥卻展現(xiàn)了人間的溫情,。民謠曰:“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還有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隆冬的盡頭就是春,,冬日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說文》上說:“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這說明漢代已經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當然,,那時的“臘日”還沒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只是就將它作為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jié)”,。每到這一天,人們舉行儀式來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并祈求豐收和吉祥,。東漢以后,由于佛教文化的傳播,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創(chuàng)立佛教的日子,,據(jù)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農歷十二月初八也被稱為“佛成道節(jié)”,。佛教信眾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jié)”,,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關于臘八粥,它還有一個名稱,,叫“七寶五味粥”,,喝臘八粥的的歷史,據(jù)說最早開始于宋代,,也有一千多年歷史了,。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清代的臘八粥風俗更是盛況空前,。宮里帝王爺?shù)纫蛭奈浯蟪?、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中國的許多風俗,是有宮內時興,,然后迅疾向民間普及,。清代北京在雍和宮東院行宮設粥鍋廠,大銅鍋上熬“臘八粥”,也是一場難得的佛事盛典,。從臘月初一開始準備,,由內務府派人把大批粥料、干柴運到雍和宮,,直到初五才能運齊,。初六皇帝派大臣和內務府總管率員來到雍和宮,監(jiān)督稱糧,,放果料,,準備煮粥。初七開始生火,,直到初八凌晨臘八粥熬成,。
清宮內的臘八粥,士庶百姓是不能相比的,。它一定要熬六鍋,分配的方案大致是:第一鍋供佛,;第二鍋供皇帝和后妃食用,;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各省的封疆大吏,;第五鍋給在京的文物官員和眾喇嘛,,第六鍋才施舍給京城百姓。臘八粥也體現(xiàn)出階層的森嚴,。當然用料也是不一樣的,,前三鍋里有奶油和全份果料,后三鍋則無奶油,,果料也遞減,。煮粥時專門的官員監(jiān)制,第一鍋粥要先在佛前供奉,,那場景,,香火裊裊,鼓樂齊鳴,,全體喇嘛上殿頌經,,在宮燈照耀下,做完供佛的法事,,而后以次獻粥,,直到最后施舍給百姓。
所以,,京城和佛教寺院也都在臘八這天煮粥供佛,,并舉行施粥給百姓的佛事活動。這一傳統(tǒng)習俗延續(xù)至今,所不同的是,,“臘八粥”這一營養(yǎng)豐富,、美味可口的供品,逐漸演變成為尋常百姓家的食品,,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時序進入臘月,氣候逐漸寒冷,,尤其是中國北方,,諺云“臘八臘八,凍掉下巴”,,意思就是這一天非常冷,,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所以,,我總覺得“臘八節(jié)”和“臘八粥”,很具有人性的光輝,,特別是對于那些一貧如洗的窮人,,它送去了溫暖,是一個寒冷與肅穆的冬天賜予人們的頗具溫暖與溫情的習俗,。
(原標題:關于臘八粥,,它還有一個名稱,叫“七寶五味粥”)
來源:吳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