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長征路 走好新長征
清明時節(jié),,我們聚焦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這是“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推進的重大文化工程,,和長城,、大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并列為四大國家文化公園,。長征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浴血奮戰(zhàn)譜寫的壯麗史詩,。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在修繕保護長征文物,、舊址的同時,,將沿線的重要遺址遺存,、民族文化、自然生態(tài)等資源串聯(lián)起來,,是中華大地上呈現(xiàn)長征文化的一條紅色飄帶,,更是賡續(xù)紅色血脈的精神家園。今天,,我們就走進這條中國特色的革命歷史主題文化線路,,聽聽守護與傳承的故事。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每一段,都能感受到它在今天依然具有穿越時空的強大感召力,。
河南信陽,,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的地方。
清明節(jié)前,,光山縣花山寨烈士墓園迎來了幾位特殊的祭掃者,。
他們平均年齡63歲,是紅軍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屬組成的“英雄山黨支部”的成員,。
張愛華,,82歲,英雄山黨支部里年齡最大的一位,人們知道她是因為大別山里雞公寨上的43座紅軍洞,。
長征前和抗戰(zhàn)時期,,紅二十五軍的將士們都曾在這里駐扎,因為一句承諾,,張愛華和愛人守護這些紅軍洞已60載,。
從紅軍洞到花山寨的烈士墓園100多公里,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信陽段花山寨部分建設保護工作完成后,,這是張愛華老人第一次來到這里,。
此時,她并不知道,,在這兒還有另一位和她一樣,,默默守護紅軍大半生的老人。
王茂貴,,抗美援朝退役老兵,,從1968年發(fā)現(xiàn)這幾座烈士墓時起,他就義務守護著安葬在這里的紅二十五軍將士,,今年是第55年,。
一個守著紅軍洞60年,另一個守著紅軍墓55年,。問他們在守什么?為什么守?回答卻非常樸素,。
河南信陽新縣英雄山黨支部義務宣講員張愛華:那時候首長給我的囑托,我答應的事,,作為共產(chǎn)黨員入黨的時候舉了手的,,我說話要算數(shù)。
河南信陽光山縣花山寨會議舊址義務宣講員王茂貴:我今年87歲了,,我還要對首長以及無數(shù)的烈士負責,講好他們的故事,,將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兩位老人默默守護著的是紅軍將士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和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澆灌的,、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或許,長征路上新一代的守護者們更能理解他們的選擇,。
遵義會議紀念館文保部主任黃超:這一段歷史,、這一偉大事件的意義有多重大,久而久之有一種賡續(xù)血脈的感覺,。
黃超,,在遵義會議紀念館從事文物保護工作20年。這一天,他請來了從事文保和文物收集工作40多年的老前輩關黔新,。紀念館里,,文物數(shù)字化保護的工作正在進行,黃超特意請她來提些建議,。
2019年開始,,遵義會議紀念館對2000多件文物進行三維掃描,8000多頁檔案文件進行數(shù)字化保存,。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的規(guī)劃建設中,,借助科技手段,新一代的守護者們有了更多數(shù)字化展陳和敘述歷史事件的手段,。
黃超:其實最重要的是研究它蘊含的精神,,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它以更加鮮活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在長征途經(jīng)的15個省(區(qū),、市)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中,有像遵義會議紀念館這樣陳列著珍貴革命文物的展館,,也有許多印刻著歷史事件遺跡的長征遺址和紀念地,,它們都在無言地講述著革命先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記者斯諾在著名的《西行漫記》中這樣描述長征:“從福建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陜西北道路的盡頭為止……”
福建最遠的地方就是長汀縣。在長征出發(fā)地——中復村紅軍橋的回廊中,,梁上的標語依然清晰可見——救國不分男女老幼,。今天,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熱血青年們不怕犧牲的救國熱情,。
標語下有四根廊柱上分別刻著一條征兵用的標線,,高1.5米,這正是一桿長槍加上刺刀的高度,。蘇區(qū)時期,,3000多閩西青年從這里參加紅軍、奔赴戰(zhàn)場,。妻子送丈夫,,父親送兒子。他們中許許多多在長征路上壯烈犧牲,,再也沒能回到家鄉(xiāng),。這條標線也被叫做“生命等高線”。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長征中最壯烈的戰(zhàn)役——湘江戰(zhàn)役中,,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近6000人幾乎全軍覆沒,紅軍將士血染湘江,,犧牲的將士中,,大部分是閩西子弟。
鐘鳴,,紅軍烈士的后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紅色講解員,義務講解40年,。
紅色文化宣講員 鐘鳴:國家和人一樣都要有魂,,沒魂就沒有動力了,這個魂就是我們先輩流血犧牲留給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總是說不忘初心,,我們這個地方恰好是用實際的事件、實際的物景,、實際的人物來詮釋初心,,我們的精神財富都在這里。
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除了保護,、修繕、塑造各地不同的長征文化符號,,還有一些重點段落和點位也在深度挖掘和展示紅軍長征途中的生動故事,,在了解歷史中實現(xiàn)更好的傳承。
烏蒙山,,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畢節(jié)部分。1936年2月,,紅二,、紅六軍團在這里和敵人展開過一場經(jīng)典的回旋戰(zhàn)。
山路難行,,可84歲的何克敏老人執(zhí)意要帶記者找到長征時期當?shù)匕傩諑椭軅募t軍戰(zhàn)士藏身的山洞,。
何克敏,赫章縣黨史辦退休干部,。1983年到現(xiàn)在,他收集整理了赫章縣在革命時期數(shù)萬字的文字資料,。40年間,,何克敏老人也見證了這里一山一水的變遷。
烏蒙山區(qū)曾是中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2020年11月,,包括赫章縣在內(nèi)的畢節(jié)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烏蒙山區(qū)擺脫了貧困的歷史,。
還山村,,烏蒙山回旋戰(zhàn)中哲莊壩戰(zhàn)役發(fā)生的地方,這座紅色的小村莊也在脫貧之后迎來鄉(xiāng)村振興的新機遇,。
彭正全,,還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在這里帶領全村致富,,是他今天的長征路,。2022年,彭正全幫助還山村發(fā)展起來的天麻產(chǎn)業(yè),,一年之后已經(jīng)可以給大家?guī)矸旨t了?,F(xiàn)在,還山村人均年收入已接近14000元,。
不僅是在貴州,,在江西、在四川,、在云南,、在曾經(jīng)苦甲天下的陜甘寧邊區(qū)、在紅軍經(jīng)過的地方,,他們曾經(jīng)描述過的美好未來正在變?yōu)楝F(xiàn)實,。
粵北,紅軍從閩西,、贛南出發(fā)后的第一站,。1934年秋,紅軍以很小的代價,,巧妙利用敵人內(nèi)部矛盾,,憑借勇氣和智慧,接連突破了敵軍布下的三道封鎖線,,在粵北地區(qū)借道西進,,被稱為“粵北突圍”。
今天的粵北,,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突圍之路,。韶關,廣東唯一一座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紀念館所在地,。這座曾經(jīng)的重工業(yè)城市,,在國家“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正在借助科技的力量實現(xiàn)低碳轉型的突圍,。
呂建成,,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這是他第二次帶領年輕的團隊來到粵北紅軍長征紀念館。
用勇氣和智慧走好今天的長征路,,這正是呂建成的團隊在長征精神中得到的豐富給養(yǎng),。他們正在嘗試打造粵北零碳循環(huán)的農(nóng)業(yè)、工業(yè)生產(chǎn)試點,,一座幾乎沒有碳排放的工廠也即將坐落在廣東韶關,,就在粵北紅軍長征紀念館不遠處。
對所有走在新長征路上的人們,,今天的新征程是又一次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那段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史詩蘊含的長征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新征程上的前進燈塔,。
紅軍長征途經(jīng)的15個省(區(qū),、市),沿線不僅留存了數(shù)量龐大,、類型豐富的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更給我們留下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原標題:焦點訪談丨守護長征路 走好新長征)
【責任編輯:肖 好】
【內(nèi)容審核:吳小芳】
相關閱讀/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