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體檢”有了數字化“翅膀” 為防災減災救災裝上“智慧大腦”
“落霞與群鷺齊飛,,春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當下福建省晉江市“藍色海灣”綜合整治項目的景象。“這里的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好了,,景色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甚至還成了晉江老百姓打卡的網紅地。”晉江市自然資源局海域海島科工作人員鄭小濱說,。
早年間,,“藍色海灣”灘涂“入侵者”互米花草肆虐,,海灘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沿岸堤防生態(tài)退化,再加上臺風影響,,嚴重威脅沿海老百姓的生產和生命安全。
改變與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晉江市自然資源局生態(tài)修復與地質礦產科科長王玉志介紹,,通過此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晉江市121公里海岸線海洋災害的“底數”,。2021年1月,,當地啟動了海岸線生態(tài)化改造,首先便是向互米花草“宣戰(zhàn)”,,清理了5026畝互花米草,,海岸生態(tài)化改造6.2公里,并同步修復了374畝鳥類棲息地,。
2912畝紅樹林在海灘上筑起了一道長長的綠色“保護帶”,。王玉志表示,作為“海岸衛(wèi)士”,,這些具有消浪,、緩流、促淤功能的紅樹林長成后,,將大大降低臺風,、風暴潮對整個海岸線的損害,老百姓的安全多了一道“天然屏障”,。
這些年,,類似的變化發(fā)生在全國多地。過去3年,,近500萬人克服重重困難,,為山河做“體檢”,獲取了數十億條全國災害風險要素數據,,全面完成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調查任務,,為數字化防災減災救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風險監(jiān)測插上數字化“翅膀”
當自然災害普查數據插上數字化“翅膀”,,災害風險監(jiān)測就快了一步,。
“危險!近日,福州市預估可能會有一場比較大的暴雨,。”3月28日,,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高路在演示“臺風-暴雨-洪澇”臨災風險動態(tài)預估模型案例時,系統(tǒng)發(fā)出了暴雨風險提示,。
高路介紹,,針對此次案例預測的強降水過程,該模型可自動評估不同強度降水條件下的受災人口,、房屋及可能的經濟損失,,根據暴露風險等級,研判是否發(fā)布預警和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如果啟動應急響應,,系統(tǒng)還可以規(guī)劃最佳轉移或疏散路徑等。
逃生路徑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內容之一,。高路說,,當真遇到險情時,該模型可根據此次普查獲得的應急避難場所位置和容量等數據,,確定哪條線路距離老百姓最近,,哪條線路可以讓更多人逃生,哪個避難場所能容納更多人,,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智慧應急大腦”支撐,。
高路與團隊基于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及相關技術研發(fā)了該臨災動態(tài)風險評估模型,將普查獲得的孕災環(huán)境,、承災體和減災能力等數據輸入模型之中,,以獲得該區(qū)域到底有多少承災體,進而評估暴露風險,。
此次福建省的自然災害普查數據顯示,,1978年到2020年,福建因災死亡失蹤人口中,,因臺風導致的占38%,,臺風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比達48%,這些數據都被納入了這一模型,。高路希望,,可以建立起風險防控全環(huán)節(jié),形成完整的應急處置鏈條,,“做到預報準、預警快,、預案全,、預判精”。
“風險監(jiān)測一定要走在前面,。”高路說,,該模型可以動態(tài)預測臨近1小時到未來1個月甚至未來1個季度的災害風險。當然,預見期越長不確定性越大,,但對“智慧”減災,,尤其是提前備災來說意義重大。對于精準減災來說,,模型預測結果需要進一步借助地面觀測資料進行實時校正,。
為了驗證模型的可靠性,高路和團隊曾經對2021年登陸福建的臺風“盧碧”進行了動態(tài)模擬和案例反演,。高路表示,,根據臺風路徑等致災因素的變化,模型可以每12小時進行一次評估,,當臨近風險發(fā)生時,,甚至可以每3小時進行一次動態(tài)更新。
助力鍛造水域救援尖兵
“體檢”數據不僅能為風險監(jiān)測賦能,,而且讓應急救援快了一步,。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市臺風,、洪澇災害頻發(fā),,災害影響廣,經濟損失嚴重,。泉州市普查辦主任,、泉州市應急管理局二級調研員謝招南介紹,通過全國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普查發(fā)現(xiàn),,泉州市共578支救援隊伍可以參與防汛防臺風搶險救援,,共計25965人。
但是,,由于地方應急救援力量存在“分散管理,、各自為政”的情況,缺乏專業(yè)性,、技術性,、綜合性的跨區(qū)域快速機動的核心救援力量以及應對臺風等氣象災害的專業(yè)訓練設施,且一旦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就容易導致“三斷”,,即斷電,、斷路、斷網,,無法滿足“全災種,、大應急”要求。
“因此,,亟須建設一個符合‘就近調配,、快速出動’要求,、能夠輻射周邊區(qū)域、實現(xiàn)跨區(qū)域互聯(lián)互動的救援基地,。”謝招南表示,,福建省區(qū)域性防汛抗旱應急救援中心項目因此提上議程。
這也是福建省首個防汛抗旱區(qū)域應急救援中心(以下簡稱“救援中心”),,其聚焦“全災種”,,保障“大應急”,進行了一系列數字化嘗試,,設立了一個指揮落實協(xié)調機構,,以及“三個基地”:綜合救援基地、實訓演練基地,、物資儲備基地,。在這里,救援隊可以進行水上救援實景訓練,,可以滿足年培訓3萬人次的需求,,填補了福建省在防汛抗旱核心訓練方面的空白。
“救命啊!救命!”隨著呼救聲響起,,3月29日,,一場水域應急救援演練在救援中心的訓練基地拉開序幕。作為福建省防汛機動救援支隊副隊長,,95后青年蘇竟成與隊友們駕駛著動力艇,,爭分奪秒地搶救被困人員。
現(xiàn)場模擬的情景是落水人員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已經體力不支,。救援人員當即采用“O”型救援法,即動力艇上的觀察手指揮操作手迅速靠近落水人員,,抵近落水者后,,動力艇定點停舟后掛空擋,攻擊手和觀察手迅速抓住落水者的肩和手腳,,駕駛員掛前進擋,,采取右旋前進的方式將落水者翻轉上艇,整個過程像是在水面上畫出一個大大的“O”,。整個救援過程持續(xù)時間不到5分鐘,,他們成功將兩名落水人員救上了岸。
蘇竟成介紹,,到這里訓練之前,,他與隊員們更多的是在靜水中訓練,很少有機會模擬真實的洪水情景,,這可能會導致一些新隊員遇到洪水時,,由于缺乏相關救援經驗,出現(xiàn)緊張,、害怕的情緒,。
該救援隊曾在這里模擬暴雨中河道上游泄洪,人員被困的救援情景,。這讓大家真有了搶險的感覺,,也得到了更好的鍛煉。
蘇竟成認為,,在訓練中模擬的危險情景越多,,在實戰(zhàn)中老百姓面臨的危險就越少。當距離落水人員較近時,,他們用3到5分鐘就可以將被困人員救上岸,。
目前,該項目正在建設中,。據介紹,,項目建成后,應急救援效率預計將提升20%以上,,異地支援隊伍應急救援戰(zhàn)勤保障支撐效率提升20%以上,,重大自然災害救援響應時間也將縮短1小時。
“體檢”山河的數據有更多“用武之地”
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中,,福建省采集了約1307萬項調查數據,,同時構建了全災種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動態(tài)數據庫和災害風險評估示范應用系統(tǒng)。
在福建省,,普查信息化帶動了應急數字化,。當前,福建省已將普查數據融入應急指揮系統(tǒng),。一是運用承災體普查數據,,建立覆蓋全省約1.7萬家重點監(jiān)管對象的“安全生產一張圖”,實現(xiàn)監(jiān)管執(zhí)法一體化;二是圍繞主要災害和?;?、尾礦庫等普查數據,建立“一網統(tǒng)管”的風險監(jiān)測體系,,實現(xiàn)監(jiān)測預警智能化;三是以減災能力評估數據為基礎,,融合應急機構、救援隊伍,、物資裝備等信息,,建立“應急指揮一張圖”,實現(xiàn)指揮救援信息化;四是依托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領域海量數據,,強化輔助決策支撐,,推動科學決策數字化,。
2022年,福建省的降雨量以及降雨天數均達到1961年以來的歷史極值,,在應急數字化等因素的賦能下,,福建省受災人員、死亡人數,、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2022年,當地還有力應對了松溪縣松溪流域百年一遇的洪水,,提升防汛精準化水平,,做到大災過程“不死人、少損失”,,實現(xiàn)零傷亡,。
未來一段時間,福建省將全面進入汛期,,“體檢”山河的數據有了更多“用武之地”,。鄭小濱表示,在賦能防災減災方面,,根據此次普查成果,,了解過去臺風季節(jié)哪些區(qū)域易受影響,進行重點巡查,,提前加固等,。
同時,這些數據還將賦能當地高質量發(fā)展,。鄭小濱介紹,,此次普查摸清了自然災害的“底數”,將為下一步建設漁港,、海上養(yǎng)殖,、岸線工程等沿海項目落地提供權威數據支撐。
當前,,關于此次普查數據的應用正在福建省全面“開花”,,1307萬項調查數據已在部分領域結出了“果實”,而這只是全國情況的一個縮影,。當前,,多地都已為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為防災減災救災裝上“智慧大腦”,。
(原標題:山河“體檢”有了數字化“翅膀” 為防災減災救災裝上“智慧大腦”)
【責任編輯:王井愛】
【內容審核:張美兒】